3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政协委员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受邀出席,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胡晓炼委员就强化金融监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金融体系稳定等问题分别回答了中国网、国际广播电台、法新社记者的提问。
以下为胡晓炼委员回答记者提问文字实录。
胡晓炼:你提的这些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金融风险这个问题,党中央高度关注,2017年以来,多次研究金融风险的防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控金融风险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对防控金融风险也做出了许多具体的部署。
在防控金融风险中,有一种类型的风险,就是有一些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的风险隐患,对于这种风险隐患是必须要及时消除的。我也关注了一下,这种风险比较大的金融集团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比如说这些机构的杠杆率都是非常高的。同时,这些机构在法人治理方面也都不够健全,无论从股东还是经理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些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化,有的是把保险公司做成了资产投资公司,有的是把实业做成了金融,诸如此类的问题,尤其这些机构个头儿又都比较大,所以一旦发生风险,对市场的影响也较大。为此,监管部门积极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规定,也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化解风险,也就是“拆弹”,不让“黑天鹅”飞起来,也不让“灰犀牛”冲出来。作为依法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我们对于监管部门严监管、强监管非常拥护,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非常公平、公正、稳妥、有序的市场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金融机构才能够做好自己。
你刚才也提到了对于监管机构有什么建议。作为政协委员,我想在这也提一下建议。首先,监管机构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上。说一千道一万,风险的有效防控还是要靠金融机构自身,要加强自己的公司治理,加强自己依法合规的公司文化,加强内部管控。第二,建议对于监管的空白点要及时弥补,消除一些灰色地带,让那些“浑水摸鱼”的能够现形出来。第三,监管在各个领域、不同机构都要有效协调,一种金融行为要有一个监管的标准,不能出现那么多“套利”行为,这样那些依法合规的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才会不吃亏。我们还希望监管机构在出台监管规定的时候要加大和市场的沟通力度,让金融机构早做准备,以防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和对市场产生冲击。当然,我们最希望监管要提高效率,增强针对性,不能把审批当成监管,还是要让金融机构在明底线、知边界的情况下努力做好经营工作,为实体经济的服务创造更大的空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首先祝贺胡委员节日快乐。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对外投资结构。请介绍一下,在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方面,我们去年取得的“成绩单”是否足够亮眼?今年我们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谢谢。
胡晓炼:谢谢你对我作为妇女代表致以的节日问候。确实,作为一位妇女政协委员,我为能够参与到政协这个大家庭里参政议政,感到自豪。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首先,2017年在对外开放、对外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建设开放型经济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实从几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个成就。
第一,我们去年对外投资仍然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全年超过了1240亿美元。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外投资的质得到了根本性提升。过去曾经把大量的钱花在买俱乐部、搞娱乐项目上。2017年的对外投资,更多的是把宝贵的资金放在技术进步、产业链进一步拓展、绿地投资方面,既对投资国产生了积极效益,也对投资人产生了非常好的效益。
第二,对外承包工程仍然有很大的增长,增长超过了8%。中国企业对外搞承包工程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强的。去年除了工程承包量继续维持增长,还有一个转型升级。这个转型升级就是过去我们主要是干体力活的,中国人在外面干活非常勤奋,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高,但拿的还是辛苦钱,是干体力活的钱。我们发现,提升转型这些要求出来之后,现在企业在承包工程的时候更多开始参与投资,工程建成以后也不是马上就走了,而是积极参与后续的运营,这样就把投资建设和后续经营结合起来,这样效益进一步提高了。
第三,我们在海外的经贸合作区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到现在已经有近百个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带动中国的设备、技术、标准走出去,能够促进当地工业化,增加就业。所以从这三个大方面来看,我们去年的对外合作、国际产能合作成绩是非常显著的。
今年应该怎么做?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改革。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起码有几项工作在今年都要大力推动。
第一,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对于促进贸易的开展、促进投资的开展,作用非常大,潜力也非常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融合度非常高,所以把这块蛋糕做大,这对于建设开放型经济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进口。今年国家已经决定要举办进口博览会,把进口和出口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同时一起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使得整个贸易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也会推动我们向贸易强国迈进。
第三,跨境投资。这也是要双向一起动,就是积极地“引进来”和积极地“走出去”。在“引进来”方面,国家已经宣布,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有些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服务业的开放、制造业的开放、金融业的开放等,都有一大批具体举措。在对外投资方面,要围绕着服务发展实体经济,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地方,用到刀刃上。通过这几大方面的工作,我们可以在贸易、投资、生产服务业方面形成一个网络,把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更紧密地融合起来,把中国的大市场和世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但中国经济从中能够获取更好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会发生积极作用。
作为金融机构,在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推动全面开放型格局建设中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比如在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创新金融服务方面。刚才杨委员提到服务贸易中很多都是轻资产的业务,那金融怎么能够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这个必须要创新。同时,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之外,比如股权投资、基金、保险等都可以发挥作用,把力量统筹运用起来,就可以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建设作出金融业的贡献。
法新社记者:最近我们注意到,像安邦、华信能源等大量的私营企业被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接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胡晓炼:你提出的问题,我在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时已经有所涉及了。发生这个问题有几个原因。一是这些机构高负债的扩张造成了问题。二是这些机构规避监管。三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四是由于高负债经营,这些机构资产负债表比较脆弱,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监管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政策出现一定变化的时候,风险就会暴露出来。所以这些机构有潜在的风险隐患。这些机构有的是比较大的机构,有的拿了非常全的金融牌照,可以说是金融控股公司类的机构,这种机构发生风险,市场传染性会比较强,有跨市场的传染、跨机构的传染和跨领域的传染。所以对这些机构的风险,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那会不会让这些风险最后造成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情况呢?我认为在中国,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为什么不会发生?
第一,中国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风险是高度关注的,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守底线,要有风险意识,要有忧患意识,所以对风险一定要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早化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高度的防控风险自觉,就不会让这个风险一下子暴露出来,最后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
第二,在处置风险中,监管当局采取了分类施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有些杠杆率过高的企业,分类施策能督促它们主动地降杠杆。对于一些脱离主业跑偏的企业,能督促它们回归主业。对于一些有违法行为的人,就要由司法进行处置。对于极端的情况,也有监管当局直接接管。正是由于针对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分类施策,风险化解和处置做得非常平稳,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再产生重大风险。
第三,积极地填空白、补短板。一旦发现机构有这种套利行为、规避监管行为和在灰色地带游走的行为,我们监管机构立即出台监管办法,及早地堵住漏洞。这样,一个机构的问题、几个机构的问题,不会形成多个机构的问题,不会从一只狼弄成狼群,最后造成系统风险,这种现象就给堵住了。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和我们的制度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政府、监管当局还是市场主体,都会齐心协力,有高度的共识,采取非常及时、非常有力的措施,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同时,现在经济基本面比较好,经济基础也比较强,这些都为我们控制化解这些风险奠定了基础。
杨伟民:胡委员已经答得非常全面、非常系统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其中重点就是防控金融风险,这种综合类的金融控股集团是目前我们排查到的风险点之一,产生的原因刚才胡委员讲得非常清楚了。去年,国务院已经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目的就是要去监管现有的机构监管不到位的制度上的漏洞,因为过去这类集团跨行业,可以钻一些监管的漏洞,所以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我相信随着监管的到位,把制度的笼子补齐扎牢,这样风险会得到有序化解,防止一个小的点的蝴蝶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