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裂谷省奈瓦沙区,距离首都内罗毕西北约120公里处,由中国公司参与建造的肯尼亚奥卡瑞四号地热钻井项目就伫立在这里。该项目一期、二期分别钻取26口、80 口地热生产井,用于获得发电用的地热蒸汽。
肯尼亚地处东非大裂谷,地热资源丰富,利用地热发电历史悠久,地热发电为肯尼亚全国提供了超过三成的电力供应。《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自2008 年以来,进出口银行为肯尼亚提供两笔贷款,利用中方先进的钻井技术,帮助肯尼亚累计钻取超过200 口用于发电的地热井,为肯尼亚获取低成本电力、吸引海外投资、发展制造业、改善民生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地热发电清洁环保,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小。
进出口银行助力肯尼亚奥卡瑞四号地热钻井项目建设是金融支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生动缩影。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走深走实,中国积极探索将自身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成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在金融支持下,阿根廷胡胡伊省光伏发电站、印尼雅万高铁、柬埔寨额勒赛下游水电站、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等一批绿色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项目拔地而起,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力量。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宁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绿色金融大力支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投融资项目,不仅促进了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更推进了民意相通。
金融支持绿色项目落地生根
为了保护肯尼亚当地野生动植物,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蒙内铁路项目在设计施工时全线设置大型野生动物通道14个、桥梁79座,线路两侧设置隔离栅栏;埃塞俄比亚河岸绿色发展项目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埃塞俄比亚落地生根,中国与当地人民共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稳步推进国内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中国正积极探索将自身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经验成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指出,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此后,《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绿色发展的丰富经验和生动实践,一个个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在海外落地,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背后则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
2022 年6 月,由进出口银行担任牵头行的银团提供融资支持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卡洛特水电站是“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项目。水电站总装机72 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2 亿千瓦时,不仅能够缓解当地电力短缺问题,每年直接或间接提供4500 多个就业岗位,还进一步优化巴基斯坦能源结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4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 万吨。
“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政策和实践为金融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深入,将形成更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王宁远表示,十年来,聚焦绿色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中资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融资支持,进一步提高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