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投融资建设中,货币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央行已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来支持金融机构利用本币解决贸易支付和投资问题,但遭遇使用动力不足的困境。
6月21日,在波兰首府华沙举办的“丝路国际论坛2016”上,针对外界关心的货币互换问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介绍称,中国央行在金融危机之后,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与美联储同西方国家签订货币互换的区别是,美联储是为了在危机时寻求短期流动性的支持,中国央行的互换协议除了在危机时使用,还能用于平常的贸易和投资。
“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把良好的愿望在实际中发挥出来。”她说道。虽然央行货币互换的数额超过了3.5万亿元人民币,但货币互换使用并不是很常见,这涉及一个良好的动用机制。在相关国家市场中,无论是货币当局,还是参与者,动用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的支付工具,都需要去做一些这样的设计。
在出任进出口银行董事长之前,胡晓炼长期担任中国央行副行长和外汇管理局局长,曾参与货币互换协议的制定。
她介绍称,目前进出口银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截至2015年底资产规模折合4400多亿美元,项目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贷款余额折合超过800亿美元。
在她看来,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要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包含贷款、基金、保险、信托、股票、债券等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使具有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项目得以匹配合适的融资方式。
为此,进出口银行除了通过贷款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还利用股权投资基金整合和撬动市场资金。该行发起设立的中东欧基金已完成9个项目的投资,投资额2.7亿美元。